咨询热线:



0311-82979048

《中国化工行业的全球机遇》发布 助力化工企业国际化

分享到:
点击次数:1793 更新时间:2017年09月04日10:41:14 打印此页 关闭

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1日讯(记者 邓浩)5月10日,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携手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共同召开“2017中国化工行业的全球机遇”新闻发布会,并发布《中国化工行业的全球机遇》报告,为中国化工企业如何通过海外并购实现国际化提供决策参考。 

 会上,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书记曾坚重点介绍了石化行业“一带一路”所取得的成就与未来的发展思路。曾坚指出,近年来,我国化工企业积极“走出去”,到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开展并购、投资、销售等广泛合作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

图为曾坚副书记在会上发言。中国经济网记者邓浩 摄 

  2016年,我国从中东、中亚和俄罗斯进口原油2.4亿吨,占总进口量的62.8%;进口天然气3047.1万吨,占总进口量的56.3%;从东南亚、南亚等国家进口天然橡胶246.2万吨,占总进口量的98.4%;向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出口化肥1653.8万吨,占出口总量的59.4%;出口聚氯乙烯和烧碱分别达到100万吨以上,占出口总量的95%左右。但由于起步晚、基础弱,我国化学工业开展“一带一路”国际产能合作总体仍处于初级阶段,不同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,在合作规模、合作方式、合作成效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。 

  据介绍,目前,我国化学工业开展“一带一路”国际产能合作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:一是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;二是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大多数国家产业配套能力较差、园区化水平较低;三是国际产能合作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有待增强;四是面临较大的地缘政治、文化差异和政策环境风险;五是既面临西方企业的强力竞争,又承受来自中东、印度等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同质化发展的竞争压力。 

  曾坚强调,应当深入落实“十三五”国际产能合作指引、中国制造2025、行业“十三五”发展规划等重要战略规划,坚持市场化原则、战略性原则、园区化原则、产业安全原则以及互利共原则,以企业为主体,以优化全球产能布局为目标,以建设特色明显、产业集聚、绿色安全、优势互补、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国际产能合作园区为战略重点,建立行业协会牵头,企业和金融、法律、咨询等机构协同参与的国际产能合作平台,更好发挥政府作用,引导企业联合“抱团”走出去,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优势,推进国内产业梯次转移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企业集团。 

  “历史上,主要化工终端应用领域的很多重要客户都布局在中国,这是因为中国不仅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国内需求增长,而且许多国外厂商也在中国建立了全球制造基地。”科尔尼全球合伙人、亚太地区能源化工业管理合伙人陆浩文(Thomas Luedi)在会上表示,“未来,随着中国历史成本优势的逐渐消失,中国的领先化工企业有必要放眼全球,实现运营全球化,从而发掘新的增长市场并保持全球竞争力。”



上一条:炼能过剩逾亿吨 炼厂需向“化工型”升级 下一条:我市开展化工企业“四个一批”专项行动督查